最近,作为广东坚美铝业集团(下称“坚美”)董事的曹泽荣完成了一件大事:广东坚美定制门窗系统有限公司总部基地在佛山国家高新区落成。
如无意外,接下来在系统门窗这个新赛道,坚美还将继续引入新的装备。这是坚美一如既往的“基因”。这家把铝型材卖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铝型材企业,其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引入装备、升级装备的历史。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坚美仍然走在坚持一直在升级装备的路上。这也是佛山装备制造的缩影。作为中国制造业大市,从改革开放之初,佛山第一批企业大多都有一段率先引入行业先进设备的历史。
率先引入先进的生产工具,为这批佛山企业后来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今,随企业的竞争进入全价值链的竞争,如何用好装备这一生产工具,也成了企业乃至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课题。
“好将军要有好武器,而好的企业家都是‘装备’竞赛狂。”知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发院教授周其仁说。
那是1993年,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坚美创始人曹氏兄弟怀揣仅有的120万元,带领38名公司骨干员工,在南海大沥凤池工业区成立了坚美铝型材厂,开始了创业之路。
“我们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就从日本买下了一台设备。”刘建辉回忆起创业初期,一台设备的引入,改变了坚美的发展轨迹。
当时坚美所处的环境并不乐观,铝型材行业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高、产业基础薄弱、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集中度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少,国际知名的品牌更少。
坚美创始人、董事长曹湛斌想不到的是:他们不仅仅是引进了一台设备,更是引进了一种工艺技术和环保理念。
“当时一个日本专家带着设备一起过来,我们立马招了一批大学生、工程师,天天跟着他学。”不会就学、不好用就调试,正是在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曹氏兄弟集众人智慧,终于掌握了挤压机的关键技术,也使挤压机的产量由初始的班产2至3吨上升到8吨。
早期国内的铝型材市场可以说是卖方市场,只要企业能生产出铝材就有客户排队等着提货,所以很多铝材生产企业都不太注重品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坚美并不贪图短暂的利益,而是目光长远,决心做好产品。
持续引入好设备,是坚美提升产品的质量的重要手段。1999年,坚美扩建了大沥高边分厂,并花巨资从日本引进中国首批立式全自动氧化电泳生产线,实现了第二次装备升级。
“当时坚美是全国首个引进这条生产线的民企。”刘建辉说,通过认真地吸收和大胆创新,这条生产线的工艺技术水平、自动化程度和产品实物质量均达国际一流水平,这在当时引起了行业的轰动,也使坚美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迅速与同行拉开了距离,开启了坚美在行业领先的新篇章。
久而久之,坚美生产铝材的工艺提高了,效率提高了,质量也提高了。刘建辉尤为记得这几个细节,“原来我们几十人的车间变成了3个人的控制车间,原来有十多人在开吊机变成了全机器操控,原来那些需要人工调试的设备槽也变成了自动调控。”
慢慢地,坚美尝到了装备升级带来的甜头。2006年起,坚美进入高速扩张发展时期,开始组建规模达千亩的狮山大型现代化生产基地,并一口气引进了5条进口生产线,实现了第三次装备升级。
“坦白说,我们第一次引进的生产线,除了几个支架,其余都是进口的。引进第二条生产线%设备。第三条生产线%设备。依赖进口设备的比例逐次下降。”刘建辉现在很自豪,“我们在跟自己较劲。”
过去两年,坚美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从2019年至2020年年底,坚美新增和改造14台挤压机,完成后每天新增产能约500吨,年生产能力可增加约17万吨。到今年底,坚美的总挤压生产能力可达到45万吨以上。
2019年,坚美铝业全面启动了铝型材生产的智能制造实施计划。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国铝行业是实施智能制造难度最大的行业之一。“我们计划用5年的时间去完成,投资总额达5亿元以上。”刘建辉介绍,预计到2023年,坚美铝材的生产要实现全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其中,坚美的生产线%都是自主研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仅是坚美,“佛山制造”的大军中涌现了一批敢于在装备上较真的企业。
走进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蒙娜丽莎”)总部智能制造数字中心,只见三面墙上均为大型电子显示屏,实时在线显示每条生产线、每个工序的生产状况,以及产量、质量、耗能、耗电、耗水等数据,销售、物流、环保等日常管理数据也在大屏实时更新。
而在生产车间,投资5.3亿元的三条特种高性能陶瓷板材生产线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不久,却让蒙娜丽莎自动化率提升至90%,实现从生产到装配一站式自动化工作,包括原料自动入料、连续球磨、喷干制粉、压制成型、干燥、施釉、窑炉烧成、抛磨、拣选自动运行、机械手打包等一系列自动化生产。
作为行业龙头,蒙娜丽莎在装备领域的“赛跑”从未停止:2007年,建起国内首条大规格陶瓷薄板生产线年底,购进首台全亚洲最大吨位的压砖机;2017年3月,建成国内首条干压成型大规格陶瓷大板生产线,并引进当时亚洲最大吨位的压机……
从瓷片、仿古砖、抛釉砖、大理石瓷砖再到岩板,蒙娜丽莎看到了装备的更新与产品创新的内在逻辑,并决定从2020年起,计划投资2.9亿元,开展智能制造数字化模块建设,目标是通过3年建设、2年优化,实现装备的数字化转型。
而作为国内调味品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海天味业也为了做好酱油,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引入自动化设备的企业。
早在20多年前,海天就已投入3000多万元引入国外生产线。随后,它又逐步引入国内酱油压榨工序首条全自动生产线、全自动封闭式圆盘制曲设备、全自动加热澄清系统等设备。
数据显示,从2002年至今,海天持续投入超过百亿元,不断对生产线装备进行技术改造,真正让做酱油变成了技术活。
当前,随只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先进生产技术的兴起,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迈进已经成为佛山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的必由之路。“装备竞赛”就是佛山制造的主战场。
2021年,坚美计划投资新增一条全国最先进、最大的立式氧化电泳线,这条线每日产能数百吨,年产量可达约8万吨。目前已在建设,计划在11月底建成并投产。投产后,坚美将拥有6条立式氧化线,成为全球铝型材行业拥有立式氧化线最多的厂家。
如今,越来越多佛山制造企业正在争先恐后地加入到装备升级的竞赛中,寻求自己新的突破与未来。
引入设备后,企业经常出现两种困境:一是同一款先进设备,不同企业的使用效果可能截然相反。二是对先进设备的拆解研究不够彻底,导致企业进入“引进—消化—吸收—落后—再引进”的怪圈。破解这两种困境的方案或许就藏在产业工人的提升上。
“有时候引进一条生产线容易,但是实际操作中与工人的磨合、管理制度的进步才是最让人花心思的。”曹泽荣对坚美的转型之路有很深的体会,设备与人才缺一不可。
2010年,坚美明确了企业转型升级的两大方向:一是从生产铝合金型材向铝系统门窗转变,实现附加值从低端往高端升级;二是从生产建筑铝合金型材为主向扩大工业用铝合金型材转变。
与之对应的,坚美还先后成立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省工程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等强大的创新、保障平台,以及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研发机构,用于对产业工人的培训和技术创新。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引发了新一轮产业变革,生产组织方式、工作流程、业务模式正在发生转变,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业迅速发展。培养适应智能化岗位需求的新型产业工人才能更好地助力佛山制造跑赢“装备竞赛”。
在蒙娜丽莎党总支委员、总工程师潘利敏眼中,好的装备、生产线是基石,但真正决定产品质量的还是产业工人的技术。
在蒙娜丽莎众多产品中,微粉砖以制作工艺复杂著称,它出自潘利敏所带领的研发团队。微粉砖有两层,底层为颗粒状,使用一组配方,底层之上为表层,呈多色粉末状,每一种颜色使用一组配方。这需要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不断调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有最先进的设备和最有研发能力的团队助力,微粉砖成为蒙娜丽莎市场认可度高、生命力最为持久的产品之一。
当前,在制造业从大规模人工生产向机器人、机械臂等自动化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全新的生产流程、工艺、设备和仪器,这些硬件设备和软件控制系统的使用,需要劳动者具有更高的专业技能。
“佛山制造”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重视产业工人所扮演的角色,构建企业人才培训中心,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
作为全国第一批引进国外设备的企业,坚美一路走来,从买设备走到自己开发生产线。坚美的这段历史,是中国企业成长的缩影。从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到自我消化、带出自己的队伍,再到最后输出技术。
以铝材为例,国内铝型材原材料只占全球市场的2%,基本靠进口,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一定要思考,这种把国外原材料运到中国,在国内完做成产品卖到全世界去的模式,能持续吗?
这条路在经济上走得通、价格上走得通,但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中国企业要把生意带到国外去,让国外的劳动力有地方上班,让国外的政府有企业可以收税。
这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不能总想着把全球的东西集中在中国,输出“中国制造”。实际上,如果一直这样的话,中国企业的碳中和压力、环保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反而会做不下去。
“佛山制造”要实现全球化,就要瞄准未来的市场,把制造能力带到国外去。观察发达国家的转型,其实它们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为什么那么多外资企业来中国投资。因为许多企业在自己所在的国家中,已经没有成长性了,所以它们把传统行业一个接着一个转移到中国来,这是一种双赢。
现在,“佛山制造”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很多企业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后,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标准体系等经验。现在已经到了可以把这些经验输出的时候。
具体要怎样走出去?我认为,企业应该先占领最好的市场。比如:想办法把产品卖到德国、日本,因为德国、日本是很多行业最苛刻的市场,产品能卖进去,就是一种口碑的认证。
同时,还要把技术输出到后发国家中。比如对于门窗市场,现在全球仍然有很多国家的居住条件有待提高,这些地方一定会带来下一个全球房地产市场的引爆点。
像坚美,就要立下一个目标,要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享受到后发优势,直接买到最好的门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佛山制造走进全球的千家万户。
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少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个突破口,那就是通过大量引进国外智能制造设备和技术来实现自我升级。
这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经验的方式,大大缩小了国内制造业的技术差距,节省科技研发的时间,也让中国的企业在较高起点上实现对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赶超。
坚美正是通过这条路上走向成功的,从最开始的90%依靠进口设备的模式到“引进10%进口部件+90%自主研发”的模式,让大家看到了佛山制造转型的更多可能。也让更多佛山制造企业明白:一个“好将军”要配上“好武器”,才能打赢转型升级这场仗。
未来,佛山要扛起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任,推动智能制造、机器人、环保设备等重点领域装备制造业发展就是重要的抓手。
装备是制造业发展的“武器”,加大智能装备的投入就是筑牢企业重资产的“护城河”,也是佛山企业跑赢“装备竞赛”的关键。
在这场竞赛中,已经有不少佛山企业跑在了前面:格兰仕的智能化升级最开始是依赖纯进口装备,购买国外机器人巨头的整机产品;后来,开始购买元器件,自己组装;现在进入到自主开发阶段。
广东溢达针织面料厂的机器设备主要都是国外买进,但实际使用中的机器人生产线很多是国外机器设备供应商和溢达的设备研发人员、一线工人一起研发。
海天酱油的智能化生产线也从依赖于德国进口,实现了从原料开始到最后封箱打包的494道工序“无人化”。
当然,要跑赢这场竞赛,让进口装备为佛山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有效服务,产业工人的升级不容忽视。
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是佛山经济稳中求进的必然要求。在智能装备、机器人等不断应用的当下,产业工人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只是机械地从事拼接、包装等工作,而是智能装备的使用者、维护者和控制者。
当前,随着进口装备在“佛山制造”的应用慢慢的变多,国外高技能人才长期进驻进行维修检测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此时,解决制造行业产业工人缺乏职业资格、动手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不精、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迫在眉睫,也是佛山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佛山并非无章可循。放眼全球,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日本职业教育与人事制度模式、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模式等都具有比较高的借鉴价值,足以让佛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步。
只有“先进装备+高技能产业工人”的组合,才是佛山企业跑赢“装备竞赛”的真正关键。